易学天地

认识文化自信之根——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文化自信之根——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在党的十八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创造性拓展出来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涵盖了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人民群众伟大实践,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四大维度。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这里重点探讨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不是外来民族的,因而才可称为自信。如果是人家的文化,那只能算欣赏。其次是优秀,何为优秀?以什么为优秀与否的标准?这是需要认真研究与探讨,取得共识才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


      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要区别于优秀与否,个人认为就是要看它对国家、对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就应该是优秀的,反之则应当是落后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用《易传》的两句名言来概括,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特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用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来表述:(择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

一、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二、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三、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现。


四、应变精神

      终上所述可以知道正确认识文化自信之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超自然的”、“救世主”、“宗教崇拜”、“彼岸世界”等思想精神要认清它们从来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这需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以明确。

      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持中,崇尚礼仪;正道直行,持节重义;忠孝传家,勤俭持家;民为邦本,平均平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天下兴旺,匹夫有责;求是务实,豁达乐观;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的中华儿女成为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给我们指明了变易思想原则,指出事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运动模式,“生生不息”是世界存在的形式。王夫之的“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也要求中华民族具有“变则通,通则久”应变精神。 

                                                                                                               2019年12月10日

渝ICP备2023008520号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37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