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杂谈

南滨路钟楼的风水点评

      南滨路钟楼的风水点评

       站在风水的角度,可将建筑分为功能建筑和风水建筑。功能建筑主要是为功能需求而建,风水建筑主要是为趋吉避凶而建。两者相互兼容,和谐共生,功能建筑有风水,风水建筑有功能。南滨路钟楼就是一个典型的风水建筑。


      何有如此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从位置看。嘉陵江直冲使弹子石江岸形成弓形,正对两江交汇,与朝天门广场和重庆大剧院隔江相望,形成等腰三角形。“煞气”很大,位置特殊,只适宜修建不怕煞气的建筑。其二,从内容看,主建筑是钟楼,其功能是“报时”和“挡煞”,当然,也陪衬了一些相关文化。钟楼左前方默默地修了一个不太醒目的“测风仪”,说是测风,其实,也是风水建筑,可称为“化煞风车”,作用是减弱嘉陵江迎面冲力,引导两江合流东下。钟楼后面是“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这个风水建筑是否达到修建效果,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现从以下三点分析说明。

一、历史未考多此一举

      在公共环境中,用“钟楼”、“测风仪”来“挡煞”、“化煞”,常人难以察觉,可谓十分高明,不落俗套。因此,能得以落实。但考查周边环境后发现,还是略显粗矿,与化煞解灾应于无形之中,法器物品宜于自然天成的要求还是有点距离。


      这里的冲煞是显而易见的,对当地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若来一个四十年小穿越,南滨路弹子石还叫“乡下”,坐轮渡过河方叫“进城”。虽一江之隔,城乡之分,可谓天壤之别。

      对此,历代风水师曾在这里担当使命,展示才华,留下彪炳千秋的化煞解灾大手笔。要解决水患的问题,当然得请大禹。因此,《史记》中的大禹治水成了历史背景,创造性地将这里取名为“诞(弹)子石”,说大禹的儿子是在这里出生的,让这里永远与大禹扯上关系,并形成“水来石挡”的格局。当然还要把南山面临两江汇流的地方取名为“涂山”,以符合历史记载,然后,顺“史”成章地说山上住着一位“涂山氏”,名正言顺地请大禹做了上门女婿,以好让他镇守两江。有人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长期不在家,效果不能保证。于是,又在江边选定了“呼(夫)归石”,彰显大禹随时可能回家的震慑效果,还修建了“禹王宫”,让大禹坐镇涂山,望水情。后来,有人觉得还是有些问题,遂又建了玄坛庙,修了慈云寺和千佛寺。


      其实,弹子石沿线的道观寺庙都是风水建筑,弹子石、呼归石的动人传说,也肩负着风水的使命。古人这些化煞、解灾的方法,真是文化深厚,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突兀。并经得起时间的查验,至今,它们还不忘初心,仍然坚守岗位。因此,我们现在完全没有必要为这里的“冲煞”自作多情,画蛇添足。


二、内容复杂能量不聚

      可能当局者会说,“当家才知盐米贵”,我们把天上和地下的庞然大物都请来了,可还是问题多多,压力山大。所以,才要修这个建筑。你看,就是修钟楼的时候还来了一个大返工,这不正说明它的反作用力很大吗。

      如果,真有难言之隐,必须处理。为什么不顺着前贤的思路,在江中移驾一尊大石头来“挡煞”,把它唤着“呼归石”,让忠于爱情的人来顶礼膜拜。若“呼归石”的故事太凄美,还可称着“弹子石”,让望子成龙的人来相互加持。若“弹子石”生出的“启”觉得太过自私,那就塑一尊大禹的像,绝对的大公无私正能量。若要请大禹雄霸一山,专门给他修大道场,则可恢复玄坛庙。这些选项,可能比修钟楼更自然、更深厚、更理想。


      现钟楼承载的文化过于“丰富”,有南滨八景、大禹治水、峡江开埠等,为恐对重庆文化展现不够,却偏偏忘记了建筑的初衷是“挡煞”,应该聚焦在大禹治水上。因为内容分散,能量不够,自然难以如愿。所以,有人结合现实,戏称它为“南坪晚钟”。

三、顺其自然石来运转

      可能有人会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风水建筑,只是有块空地,想美化环境建一个小景点,以带动人气让南滨路的生意更好。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不利用弹子石的地名优势和两江沿岸山峡石很多的自然优势,在这里建“重庆山峡石博物馆”。为了便于宣传和体现重庆文化,宣传可统称“三峡石”,展销可统称“鹅卵石”。


      试想,若将弹子石一带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鹅卵石批发市场、鹅卵石鉴赏中心、鹅卵石旅游中心,并以鹅卵石为内核,顺势扩大为奇石文化中心。如此,会给南岸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效果,会对重庆的文旅产业带来什么价值。

      现在,重庆的文化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如何展示特色,体现优势,规避同质,杜绝抄袭,是文旅从业者的责任。弹子石如把鹅卵石作为特色来打造,无疑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也丰富了南滨路的业态,成功也许是自然而然。同时,也顺带化解了弹子石的“反弓”,消除了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020年1月14日


渝ICP备2023008520号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37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