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命运与共 大道同行 胸怀天下 面向未来

       命运与共 大道同行 胸怀天下 面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交流会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动力源泉。

        2023年11月27日,由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党支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交流会在重庆乾元国学大讲堂召开,此次活动是重庆市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年活动的立项内容,也是11月16日本主题主场演讲活动的延伸。

        研究院党支部书杨胜全、组织委员杜俊卿、党员余德福、罗茜、院长陈传渝、副院长李晓玲、研究员邹贤海、娄方榜、余大全、杨松涛、周静、陈言、王永超、谭智友等十余人参加,交流会分为院长致辞、主旨发言、学术分享和自由交流四个部分。会议由副院长李晓玲主持。

文化结合 命运共同  

        院长陈传渝讲到,“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不能只有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它需要其它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话语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正好就是这个话语体系的代表。它的先进性、实用性,中国共产党已经做了论证和诠释,这就是通过两个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人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曾仕强教授还说中国人要“神起来”。


        陈院长讲到人类文明最早的起源只有一个  ——“昆仑文明”,它孕育发展后不断向四周扩散迁移,形成了古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

        并强调人类文明是“一个源头,四方扩散;相互影响,各具特色”。《易》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所以,人类文明,都是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们都应该弘扬这“两个结合”。

明体达用   内圣外王

        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杨胜全做主旨发言,杨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自上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党的伟大创新成果。两者之所以结合,一是两者有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志向,是志同道合者;二是两者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相互结合能优势互补,产生重大价值意义。

        杨书记从三方面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分享: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哲学观进行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虽兼收并蓄,开放合和,但重道轻术,故而难以开创出系统、深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内圣有余,外王不足。而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解放,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外王”优势明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好形成了“内圣外王”的互补优势,自然而必然地产生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中华传统文化义理(哲学)观的各自优势,可知二者结合有利于“内圣外王”之道的完善。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实践,证明了这一结合的巨大成功。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圣之道”恰恰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智慧宝藏,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源、意义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义理比较研究:必须看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与中华传统智慧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改革创新,才有生命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文化观,即是儒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冲锋号,是旭日,是春风,必将打开封锁了数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智慧宝藏之门,堪称中国人主体世界和思想世界的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即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现代化,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大彰的新文明,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3、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义理比较研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发现,在治国理政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已经进行了深入地融合互补,优化创新,形成了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正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着力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开发,物质财富取得了极大的增长。

         杨书记还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外部现象世界)的探索,积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达用”;中华传统文化突出优势是对主体生命世界(内部身心灵圆满)的探索,是生命科学,是“明体”。两者结合,能进一步完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当今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结合,体用贯通,优势互补,与时俱进,创新融合,形成系统化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指引中国人民自信迈进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文分享  思想升华

         论文分享环节,研究员余德福、杨松涛、周静、王永超做了丰富多样的论文分享,分别是《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书法教育海外传播路径探索》、 《撷外来之菁,促华夏之缤,再创新辉煌》、 《文物话廉 廉鉴古今---馆藏文物中的廉政文化》。

        同时期盼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话语形成更多研究成果。

围绕主题   交流互鉴 

        最后,参与老师也分别对今天的主题各抒己见,将讲座内容与自己平时的研究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同时也让老师们对彼此所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绽放出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今天的活动,大家受益匪浅的同时还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党支部活动的一个特色。





渝ICP备2023008520号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3748号